草葉紋彩陶盆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青海,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綿陽。早在三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敲打石器的鏗鏘之聲。進入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先民更是譜寫了人類彩陶文明史上最華麗、最絢爛的篇章。*月22日,《河湟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展》在綿陽市博物館揭幕,來自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的117件/套文物,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其鼎盛時期燦爛的彩陶文化,揭開了青海絢麗多彩的史前文明。
青海柳灣一直有“彩陶王國”美譽綿陽。197*年至19*0年,青海柳灣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通過考古發掘出的17*0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萬件,彩陶就有近2萬件,不乏大批珍貴彩陶精品。事實上,黃河中上游古老的彩陶文化,距今已八千余年的發展史,期間,甘肅大地灣一期是古老的彩陶文化形成期,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是彩陶文化的重要發展期,而青海東部的河湟地區則是馬家窯文化發展的中心區域。
一件彩陶,一個音符;一種類型,一篇樂章綿陽。本次在綿陽市博物館揭幕的《河湟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展》,以柳灣墓地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系列的彩陶文物為主。
據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館長趙元杰介紹,上世紀*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夏鼐在對馬家窯文化進行考證后,首先提出了將甘肅仰韶文化命名為獨立的馬家窯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青海東部和甘肅毗鄰地區,分為三個時期:早期類型——馬家窯類型;中期類型——半山類型;晚期類型——馬廠類型,其共同特點以細泥紅陶為主,炊煮器則以夾砂粗陶燒制,陶器主要制作方法是泥條盤筑法綿陽。本次展出的上百件文物,全面系統地對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齊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彩陶藝術進行重點展示和闡釋。展出的彩陶展品種類豐富,紋飾多樣,極富藝術性,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彩陶制作工藝。
連體彩陶罐
紋飾豐富多樣的彩陶
記者在現場看到,馬家窯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裸體人像彩陶壺(復制品)、鑲嵌石珠彩陶碗、連體彩陶罐、人頭像彩陶壺等均亮相展覽綿陽。
人頭像彩陶壺
裸體人像彩陶壺是柳灣出土最具藝術特色的一件彩陶器(彩陶原件現珍藏于國家博物館),陶壺正面塑一人像,五官、四肢、乳、臍、生殖器突出,手法簡練,重點明顯綿陽。人體兩側有不同紋飾。趙元杰表示,這件彩陶器出現,曾引起考古和學術界的熱議,對裸體人像彩陶壺人物的性別和所有表達的思想情感眾說不一。惟達成共識的是這件陶器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浮雕藝術,裸體人像彩陶壺已載入我國美術史教科書中。
裸體人像彩陶壺
紋飾豐富多樣的彩陶
人頭像彩陶壺也格外引人注目綿陽。這件陶壺頸部塑一人頭,五官清晰、面容悲切、下顎突出,兩頰及耳下畫有垂線,似為紋面,是馬廠類型不可多得的泥塑作品。至今,這件陶壺人面表情為何如此悲切依然是謎。
連體彩陶罐則見證了原始社會晚期的部落發展風云綿陽。據介紹,當時的氏族部落經常會發生戰爭、糾紛,在對峙雙方議和時重要程式飲酒盟誓,訂立盟約,雙方部落首領舉杯共飲,為避猜忌,便使用雙連罐。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大量飾以旋渦紋、弧線紋、水波紋、平行條紋等紋飾的彩陶,這些紋飾線條清晰、流暢典雅,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綿陽。據介紹,旋渦水波紋是馬家窯文化類型對自然界江河湖泊的生動描繪。連續的旋渦翻騰不息,一道道水波順勢而下,體現了馬家窯上古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之源的敬畏;蛙紋反映出原始先民企盼氏族部落能繁衍生息,迅速壯大的美好愿望;四大圓圈紋則是在繼承半山鋸齒旋渦紋基礎上演化而成,外圓寓天,內方代表土地,流露出古人類樸素的“天圓地方”的思想。
據悉,此次展覽將免費展出至*月22日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