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讀八記(朱亞寧)
一、《簡明現(xiàn)代思潮辭典》([美]戴維·科爾比著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重慶出版社19*7年版)
記得有名人說,辭典是他平生最喜歡讀的有趣書籍之一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不過除了少數有特殊癖好的書癡,一般讀者恐怕很難認同這樣的看法。依習見,定位為“工具書”的辭典不過是分類梳理濃縮后的巨量知識的匯聚、存儲乃至堆積,主要是作為檢索查詢而非閱讀的對象存在,緣于此,其內容的龐雜枯燥艱深似乎也就可以原宥了。
世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論,尤其是在出版業(yè)空前繁榮的當下,如果稍作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不少“辭典”早已不再是印象中那種體量笨重神色嚴肅可敬而不可親的面孔了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不僅外觀裝幀遠遠脫離了傳統(tǒng)限囿,甚至內里貨色也超越了辭典的畛域:有的以圖為主,有的圖文并茂,有的文靜典雅,有的妖艷炫目,有的雅致精細,也有的首如飛蓬(蓄意的),當然至高目的是要讓各類消費者(無論藍領白領商人大兵紳士淑女官僚學者)喜聞樂見自愿掏腰包。這樣說并無多少對市場大眾的譏嘲之意:樂觀地看,無論昨天還是今天,現(xiàn)實總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時間會淘洗一切,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清醒地看,劣幣驅逐良幣,壞的東西常常勝出,無須大驚小怪。何況眼下畢竟出現(xiàn)了一些有趣有益另類新異的辭典——比如馬上就要談到的這一本(我就差不多是將其從頭讀到尾的)。
不妨欣賞一下其中幾個辭條(摘編):
薄弱意欲 欲望的最低微形式;一個薄弱到任何謀求其實現(xiàn)的努力均未曾有過的愿望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文學中特例極多。《兔子富了》:一個自鳴得意的結了婚的男人不時想著,要是把他的妻子腦袋砸碎,那是多么地令人愉快。
古哥爾 有一百個零的最大的數(美國數學家愛德華·卡斯勒采自一個兒童給任何大數取的無意義名稱)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有人問:為什么不輕易地加上一個零呢﹖答:因為我們總得在某一個地方劃上一條終止線。或如威廉·布萊克所言:“真理有界限,謬誤則無。”事實上,卡斯勒認為,有一個更大的數:那就是復式古哥爾——它是有一古哥爾個零的數。
芝諾悖論 依里亞城的芝諾提出過許多悖論,其中最著名的一個為:運動著的物體永遠到達不了指定的地點,因為它必須首先走完到達那一點的一半路程,然后再是余下的一半路程,如此下去,每次都只走完路程的一半,因此永遠不會走完整個路程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這個悖論的要點是想表明,關于運動與地點的通常的觀念是荒謬的。
上引辭條不算特別可怪(也有特別可怪的,譬如“展望—庇護所原理”、“喧鬧”、“奎爾特現(xiàn)象”之類),可怪的是其切入角度的刁鉆,表達的銳利別致,不由得讓人想起《魔鬼辭典》、《釋夢辭典》之類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盡管此“辭典”示人以“專業(yè)”外表,它卻不怎么適合進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辭書序列——我寧肯將它看作一本宣示跨學科學習重要性的“半科學”讀物。
編撰者D.科爾比,詳細行狀闕如,“序”里自稱是從事“多學科教學工作和寫作”的“文人”(顯然非傳統(tǒng)意義的“文人”,誰知他寫些什么勞什子?)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他認為我們面對的既是一個單一的世界,又是一個“復性的世界”,因而需要這樣一本多科性的基礎辭典。辭典所涉的領域上天入地橫跨文理幾近囊括一切,但科氏卻非其中任一領域的專家,這未免讓人感到有點不太踏實。他說在最靠近他打字機的桌上總是放著六本書:《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韋氏新國際英語大辭典》、《哈珀現(xiàn)代思潮辭典》、《哲學辭典》、《科學辭典》、《文學手冊》。看到此,驀然想起多年前喧鬧一時的“人才學”,雖說我至今仍難以指認其為“偽科學”,但總感到那只是一堆無大害也無甚大用的語詞雜碎兒。
這正是發(fā)展至今的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共同困境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
“每一物都確實是水”,據信這是希臘七賢之一、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紀的泰勒斯的名言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如此命題乍一看是簡陋的,但稍一展開,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十分艱澀;從表面看似乎顯得荒謬,但較起真來卻不易辯駁。它實際上表明的是童年期人類與現(xiàn)代人類在觀察認知世界方式上的重大差異——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趨勢就是朝向分析而非朝向綜合,不同學科的一再拆細使得各色“專家”在狹窄的視域內皓首窮經畫地為牢,學科與學科之間日益相互隔絕。進入二十世紀,各學科專業(yè)的劃分更是達到極為細化繁復的程度,知識的持續(xù)積累擴張使得任何想充任“通才”進行“綜合”或集大成的雄心勃勃者望而生畏,卻步不前!之所以稱此辭典為“半科學”讀物,是由于作者只屬蜻蜓點水式的“雜家”,其工作至多為“綜合”、“交叉”、“融合”提供一個初步的基礎。這樣的努力雖不能說毫無意義(或許能讓人意識到生活在當今,以一種“語言”是無法獲得“對存在于自然界、人群、藝術、宗教和社會現(xiàn)實中的多樣性的深刻認識的”),但置身全球性的“分析”大背景下,其效應不消說是極有限的。作為既非“專家”亦非“通才”的科氏雖大力鼓吹倡導,可仍不免杯水車薪言微力弱,結果不過是在龐然大物表面搔幾下癢癢而已。
二、《中國近代書籍裝幀》
(羅小華編著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
即便反應遲鈍的人也會察覺,近些年出版的新書是越來越漂亮豪華了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隨便拿來兩本分別出版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與以后的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其質地外觀的差距已大到出乎人的意料。
作為最重要人類文明成果之一,中國的書籍經歷了將文字符號依附于甲骨、金屬、陶器、植物皮葉、竹木簡、縑帛的原始形態(tài)時期,漢唐之后逐漸形成的改手抄為雕板印刷并以紙為主要質材的古代時期,以及歐洲工業(yè)革命背景下隨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引進國外先進機械印刷技術和造紙術的現(xiàn)代時期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而中國的書籍裝幀正是自五四始才真正邁入現(xiàn)代(其標志是從偏重手工的工藝制作到向廣泛的平面藝術領域擴展,個體手工藝匠人為職業(yè)化的裝幀藝術家取代)。
從內容看,《裝幀》所涉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中國書裝藝術,因此“近代”應作“現(xiàn)代”方名副其實(作者行文中也一直稱“現(xiàn)代”而非“近代”,不知現(xiàn)今書名緣何而來)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它主要是一本資料集,十之八九的版面刊載了約五百余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書籍期刊(主要是文藝社科類)的裝幀圖錄,文字部分不足兩萬言。影印的書(刊)封面有少許是我熟悉的:像魯迅著或譯的《吶喊》、《彷徨》、《死魂靈》,徐志摩的《猛虎集》,臧克家的《生命的零度》以及《文學》、《現(xiàn)代》、《東方》、《小說月報》、《甲寅》;重點介紹的裝幀藝術家中,早先有印象的包括陶元慶、豐子愷、司徒喬、錢君、孫福熙、曹辛之等人。
作者將現(xiàn)代書裝藝術的發(fā)展劃分為二十年代至二十年代中、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末、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三個時段,并認為“現(xiàn)代書裝藝術的崛起,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結果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作為實用藝術的書籍裝幀改革運動,一方面從屬于革命運動本身的需要,涌現(xiàn)出了大量以新思想為內容的新作品;另一方面由于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催化了書籍裝幀藝術的新生,無論從表現(xiàn)形式上或藝術觀點上都引起了巨大的變革”。如此概括描述,自然說不上有什么大錯,但總覺籠統(tǒng)含混且套路化了一些。以挑剔的眼光看,作者對文字的運用遠非得心應手,加之篇幅所限,因而對時跨三十余年的現(xiàn)代書裝藝術發(fā)展輪廓的勾勒顯得草率,圖片亦因翻拍與印刷制版技術的限制而不盡人意,不過它畢竟能使我們對中國現(xiàn)代書裝藝術史有一個大致了解,也算聊勝于無吧!
發(fā)生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書裝藝術尚處草創(chuàng)階段,無須諱言其粗陋幼稚缺失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可問題的吊詭在于:許多時候,新事物旺盛強健的生命力恰恰就蘊含在這粗陋幼稚之中。如今,書裝設計已邁入電腦時代,功能強大的各種圖形處理軟件幾乎可以將任何奇詭怪異的設計創(chuàng)意變?yōu)榧埳犀F(xiàn)實,其效果的精確豐富、隨心所欲、高效快捷是手工制作時代的人們無法想像的。然而書籍裝幀優(yōu)劣的評判仍須以藝術水準為標尺,技術(電腦圖形處理、電分制版)無論如何發(fā)展也不可能取代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像力,它們最終不過是一種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手段而已。而且正如有人指出的:電腦設計幾乎是無限的自由與隨意在開啟了一個全新天地的同時,也帶來了某種不穩(wěn)定性或未知的危險。
以上所述僅僅是問題的一方面,讀《裝幀》中的圖錄體味更深的是,那些出自過往年代、裝幀印制看上去拙樸粗陋甚至寒磣、遠不及當今出版物色彩搶眼質材精良的書裝藝術作品反倒予人以更強烈的視覺和心魂的沖撞震蕩,更能激發(fā)情緒、人性的感應交流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其中奧妙恐怕很大程度上源自個人化的手工制作方式。舉一個小例子:字體。一般而言,書籍封面上的書名字體需做某種美化處理,這事兒對現(xiàn)在的設計師無疑是小菜一碟,因為他只要敲敲鍵盤點幾下鼠標就可以輕松搞定了(對電腦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市面上字庫軟件的眾多,無論需要何種字體字號及特殊修飾皆可隨手拈來)。可對于過去搞書裝設計的人,則意味著幾個小時甚或是一兩日的手工勞作——直接用現(xiàn)成鉛字的情形是有的,但畢竟較少。電腦字肯定比手工制作的字更精確更無懈可擊(架構勻稱,字形優(yōu)美),惟有一致命缺陷,那就是千字一面(標準化)。以高科技打造的標準化漢字和以手工書寫結構的風格化漢字用于書籍裝幀設計,到底孰優(yōu)孰劣,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前者客觀準確、點撇捺一絲不差,透露出技術化的呆板冰冷;后者面目風格有別,卻讓人覺察到個性的豐富血液的溫熱)。
由此可推及書裝藝術的各方面?zhèn)鹘y(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概言之,從電腦制作的書裝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設計師的構思創(chuàng)意及對相關專業(yè)語言語法包括材料的運用,但這一切大抵是通過一只特殊的手——電腦來完成的,作為傳統(tǒng)書裝設計組成部分的手工勞作差不多已消失。當電腦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書籍裝幀的質量之際,書裝藝術似乎也正由書裝設計所取代——早些年的書籍裝幀“藝術家”變成了今天的“設計師”,至少人們已不習慣像過去那樣稱呼。書中有一段話道出的或許是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現(xiàn)代書籍裝幀在最初階段沒有專職設計人員……(當時的書裝藝術家)幾乎每人同時又是畫家、藝術家、圖案畫家,甚至詩人、文學家。書裝藝術的風格各異與這些人的不同素質、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書裝形象語言。”
順帶提到,《裝幀》一書1990年10月初版,我于199*年秋在成都古籍書店購得,定價四元九毛傳統(tǒng)印刷工藝分為哪幾個階段。這樣一本談書裝藝術的書,其自身的裝幀印制卻相當粗糙。內頁文字倒是當時還不太多見的激光照排,可由于用紙低劣,并未能提高它的檔次——這也表明書裝藝術確實是一個整體(設計、材料與工藝的總和),從創(chuàng)意設計到材料的選用到印制,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容不得馬虎將就。時光又流過了整整十年,不知眼下有無較完備的中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藝術史問世?有時看到擺放在書店里隨便什么阿貓阿狗的一部部裝幀得或油頭粉面、或金碧輝煌的合集、專集、選集、文集甚至“精/經典”,便不由心生感慨:闊綽豪華是沒說的,可“藝術”卻往往不見了蹤影!內里的東西就更別提了。